給定資料 1.位于陜西省南部的安康、漢中、商洛三市,地質條件較差,經常遭受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平均每三年半就發生一次大的洪災。多點域。突發性、毀滅性的地質災害給當地居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陜西省國土資源廳有關資料,2001年至2010年,陜西地區共發生地質災害兩千多起,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460多億元。2010年7月8日,特大暴雨引發的泥石流災害導致安康、漢中、商洛三市28個縣(區)中,有24個縣(區)遭受強降雨侵襲,受災人數177萬人。其中,因災死亡73人,失蹤121人,直接經濟損失60億元。大竹園鎮七堰村災情最為嚴重,道路、通信、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全部中斷,全村22戶78間房屋全部被沖毀,12人死亡、17人失蹤。頻發的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者陜南人民的生產生活及其發展。2010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在詳細勘察陜南災情后,下定決心對這些地區的居民進行搬遷,要讓生活在危險邊緣的群眾長度擺脫自然災害的困擾。 2010年12月7日,陜西省政府常務工作會議原則通過《陜西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2011-2011年)》。改規格規定從2011年啟動“陜西地區移民搬遷安置”工程。搬遷工程設計安康、漢中、商洛三市共28個縣(區)。搬遷對象首先是手地質災害洪澇貨其他災害影響嚴重的村莊,特別是要先把深山里居住條件對危險的農民搬遷出來。時時,離公路超過5公歷、人口規模過小的片源村莊等也在搬遷之列。到2020年,搬遷居民總數將達240萬人,超過安康、漢中、商洛三市總人口的1/4,也超過了139.76萬人的三峽庫區移民規模。這些居民將按照城鎮安置、移民新村安置、小村并大村安置和自主反三安置方凳方式選擇新住宅建設用地,分期分批遷入顯得居民地。根據不同情況,每戶居民將獲得一定數額的財政補貼。 2.1990年,寧夏本省固地區一個名叫禹萬喜的農民和幾個同鄉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老家,準備遷往一個未知的新家。 陪他們上路的只有一輛破舊的農用車和一張簡陋的地圖。西海固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的西吉、海原、涇源、隆德、彭德、同心7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那里是黃土高原綿延不斷的丘陵區,山大溝深,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因“苦脊梁甲天下”而聞名于世。1972年,聯合國將我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區域。然而,卻有眾多居民祖祖輩輩一直生活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直到上世紀70年代,寧夏自治區開始對這里的居民進行搬遷。 40年來,陸續有80多萬移民走出了西海固,禹萬喜他們就是90年代的一批移民。但是,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目前西海固地區仍居住著100多萬人,其中,進35完人因自然條件極度惡劣,交通極為不便而急需扶助。沒有發展前途、發展潛力,只能過度地索取,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受持續的破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為了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事徹底擺脫貧困。2010年底,寧夏將用5年時間,把中南部地區生存條件極差的7.88萬戶、34.6萬人,搬遷安置到條件較好的進水、沿路、靠城地區。搬遷設計寧夏山區9個現、91個鄉鎮、684個建制村、1655個自然村,計劃投資105.8億元。 |